HOTLINE

020-2509-1533
科普知识

咨询热线

020-2509-1533
设计案例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普知识
为什么父母的爱总是让孩子有很强的负罪感呢?

发布时间:2025-11-08 02:00:06  点击量:

  9月30日,河南某中学开展了这样一场感恩教育活动:会场让家长们跪成一排,组成人桥,让学生们蒙着眼从他们的背上踩过去。学校说,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明白,父母为了托举自己心甘情愿趴下来当桥。

  视频一发出,就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。一部分人说,有学生摘下眼罩,发现跪在地上的是父母当场就哭了,说明这种教育形式还是非常成功的。但是很多人也认为,在现场痛哭流涕,真的就代表孩子知道感恩了吗?那些无动于衷的孩子,难道真的是白眼狼吗?这种判断形式会不会过于武断?

  其实这种感恩教育,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经历过:专家在台上讲得激情澎湃,学生在底下抱头痛哭,配合着煽情的背景音乐,如同大型的传销洗脑现场。更有甚者,还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下跪磕头,可以说是花样百出。但别以为这种愧疚式的感恩教育只会出现在学校,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非常常见。

  大家从小到大应该都听过类似的话:“爸爸妈妈为了你付出了一切,省吃俭用供你读书,你却一点都不懂事。”

  网上的视频也很多,有些人将自己打扮得衣衫褴褛,脸上敷满稀泥,对着镜头大喊:“孩子,你就放心在家打游戏,饿了就点外卖。爸爸妈妈今天又赚到了200块,晚上给你充皮肤。”甚至为了激发孩子的愧疚感,连生日都敷衍了事的母亲也大有人在。

  这些愧疚教育的本质可能是出于爱,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根刺,扎在孩子心里,让那些心思敏感的孩子觉得所有的苦难都是自己造成的。这并不是我在空谈,浙江大学发布的《中国大学生灵活用工蓝皮书》就显示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跟家里人要生活费,自己打工兼职赚钱的人数提升到了56%。非常多的人都觉得跟父母开口要生活费有负担,甚至会认为这是一场噩梦,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。

  那为什么已经有那么多人觉得不舒服了,这种教育方式还那么普遍?一方面和传统文化中的极端成分有关,在孝道文化里,有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的绝对归属,也有“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”的绝对服从。

  尽管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被提倡,但思维惯性依然存在。另一方面,这种教育方式足够“好用”,让孩子觉得愧疚,他们就会顺从和听话,这可比耐心讲道理省事多了。但这种方式估计连教育都算不上,顶多算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。

  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煽情不是教育。”这种靠极端化情感激发出来的情绪,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稳定的品质。长期处于愧疚中的孩子,会很容易形成低自尊,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快乐生活,严重的可能会发展成讨好型人格,失去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。

  而这种愧疚式教育,甚至会把感恩变成一种负担。父母和孩子之间本来应该是血脉相连的爱,但在这种模式下,却扭曲成了像债主和欠债人一样的关系。孩子一辈子活在负债的感觉里,还不清也逃不掉。每次和父母闹矛盾了,想的可能不是谁对谁错,而是陷入愧疚和自责,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过分了,是不是不够孝顺。

  心理学家也把这种相处模式称为愧疚诱导和情感操控。所有感恩教育的基础应该是真诚的爱,如果没有真诚的爱作为基础,那说再多也是白搭。就像心理学家李雪所说的那样:“越不会爱的父母,越希望孩子感恩。”想要让孩子懂得感恩,与其寄托于一场煽情的演讲,反复和孩子强调自己的牺牲与付出,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孩子一起吃饭、散步、聊天,在点滴相处中传递温暖与理解。

  真正持久的教育,从来不是靠一时的情绪爆发,而是靠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。因为只有真心实意的关爱,才能换来孩子发自内心的感恩。

地址: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金贸街道尊龙人生777号 电话:020-2509-1533 手机:137-3114-3359
Copyright © 2025-2028 尊龙博d88在线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 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32111297